新闻网
| 资讯

澳门网站平台手机注册江苏泗洪县:厚培“两新”组织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力量”

来源:西安新闻网 时间:2018-09-07 07:51:25

  澳门网站平台李大大表示,当前,中肯都处在发展振兴的关键时期,双方合作空间广阔。中方将继续支持肯维护国家稳定、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努力,与肯方共同落实好访问成果,推动中肯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新华社银川5月13日电(记者 孙波 任玮)从四处跑腿送材料,多个部门盖公章,等待数月办成事,到窗口一站全受理,材料信息网上跑,一次递交全搞定……宁夏银川市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网络信息技术“联姻”,形成“一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等审批服务模式,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了更加规范、便捷、智能、高效的人性化服务。 中兴(银川)智慧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外地企业在银川建立的公司。总工程师姜斌告诉记者,以往他们最头疼的就是办理项目审批。 “比如有一个项目需要在路口设立摄像头,牵涉到环保、交通、规划等多个部门。我一天要跑两三个局,好几天才能把审批所需的材料送完。”姜斌说,各部门的审批时限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中间环节一耽搁,有时从夏天申请的项目,要等到第二年开春才能动工。 今年再办理审批业务时,姜斌发现事儿好办了。“我们常打交道的交通、城管等部门办理的审批事项,在新建的银川市民大厅一个‘建设交通城管处’的窗口全程受理,再不用到处跑,审批时间也快了很多。”姜斌告诉记者,在市民大厅,办护照、医保、车辆违章处理、固定资产投资等都能找到对应的窗口。 姜斌所说的银川市民大厅,是与银川市新组建的行政审批服务局配套运行的市民办事场所,共有12个近2000平方米的办事大厅,700多个窗口为企业和群众提供400多项审批及其他公共服务。 新建银川市民大厅,是问题倒逼改革的结果。“过去我们建的市民办事大厅只注重形式上的建设,没有从制度上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很多要害部门、单位不愿往里进,能进来的也是‘只挂号不看病’。”银川市委书记徐广国说,由于授权不到位、不彻底,一些审批事项仍在原部门审批和流转,办事大厅的审批窗口成为部门的“收发室”和“传达室”,看上去热闹,但没有真正起到便民利企的作用。 为打破这种局面,银川市从审批机制改革入手,彻底打破行政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于去年11月组建成立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将分散在教育、工信、司法、交通、住房保障等26个要害部门的156大类行政审批事项连人带编制,一次性全部划转到审批服务局,实行“一局一章管审批”。 企业审批更加便捷,群众办事不再多头跑路,这得益于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全新审批模式。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成立后,开发了基于网上办公的“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系统”,不同审批业务、多个服务窗口之间实现数据共享。 记者在银川市民大厅采访发现,办事窗口都按审批事项的关联度设置,对简单事项即时审批,群众“立等可取”;对联办事项实行“一窗口受理”,办事人只要一次性投递完备的申请材料,其余程序由审批局内部流转代办,“一条龙审批”;而原本需要相关部门分别现场踏勘的实行统一联合验收。 “企业和群众办事,最反感的是办事人员私设门槛,不给好处不点头”。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杨兆华说,为防止暗箱操作、违规审批等问题,行政审批服务局将审批所需要件、办理程序、收费依据等均在网上公布。办理企业名称变更的银川市民苏宝强告诉记者,办事窗口还设置了电脑双向显示屏,在窗口外可以清楚看到审批操作过程,审批更加公开透明。 “简政放权”最直观的成果是快捷高效。目前,银川市156大类450多项行政审批的办理时限由法定的4080个工作日减少到880个工作日,减幅达79%。审批效率平均提高75%,50%的审批事项一天即可办结。 网络信息技术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联姻”带来的智能、高效审批服务模式受到企业和群众的普遍好评。但记者采访发现,行政审批受困“信息孤岛”,“红顶中介”存在灰色地带等问题仍然存在,成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亟需破解的难题。 杨兆华告诉记者,行政审批服务局虽然从体制上打破了部门界线,但由于多数部门都在使用国家部委或区级行业主管单位统一建设的审批专网,造成“多套系统,多个流程”的问题,影响审批效率提升。 广受诟病的还有游离在监管之外的“红顶中介”。比如某主管单位的中介机构“审图中心”,在宁夏只有6家,远远无法满足图审市场需求。施工图审市场的“垄断”“勾连”现象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一位接受采访的负责人说,“红顶中介”是“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抵消了改革成效,稀释了改革红利。 银川市常务副市长马凯等人表示,下一步银川市将以问题为导向,对“红顶中介”和垄断型企业进行监管治理,建立权力程序清单,规范权力运行过程。同时,进一步强化“简政放权”的系统性、协调性、同步性,并争取央属、自治区属审批部门更多审批权下放,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释放智慧政务的更大效能。澳门网站平台核心提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旨是畅通资金、人力、技术、土地等要素的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生产效率提升。贾康表示,通过全面改革和理性的供给管理,我国要跑赢危机因素的积累,破解中长期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瓶颈。 12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这一创新将为经济新常态积蓄更可持续的发展动能。未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在问题领域靶向出击和持久推进,并与传统需求管理形成带动经济长跑的升级版混合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平台的供求平衡转向中高速增长平台的供求平衡。这种“转型再平衡”的突出表象是经济增速的变化,实质却是经济结构、动力机制、发展环境的变化。当原本具有支撑作用的投资、出口需求降低,同时,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的供给结构性矛盾显现时,需求侧管理的局限性就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以完善,从而形成新的、更可持续的动力机制,牵动经济踏上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新台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相对年度视野内总量管理的需求侧改革措施,供给侧改革更侧重于提升经济增长效率,更注重经济长期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谈到,供给管理会更多着眼于中长期和全局的发展后劲,考虑不同角度的结构优化,区别对待、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协调匹配。 从11月上旬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至今,中央层面已经多次重申“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随之,相关供给侧改革措施也开始落地,国院常务会议出台了加快消费升级的政策,并再次部署加快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等工作。 评级机构穆迪亚太区首席信用总监戴乐贤谈到,中国政府正在将经济增长的动力导向更可持续的方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问题为导向,在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持续推进;在战术上定好靶向,打好歼灭战。 我国的供给体系和结构存在以下问题:总体上具有外向型、难以抵御外需减少又未必能够转向内需,有些产能已经达到物理性峰值、价格降低或扩大投资都难以将其消化;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对接国际高端产业价值链的能力不强,满足消费结构升级及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的能力偏弱;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削弱企业及行业盈利能力。为此,在供给侧发力带动经济长跑的改革领域,也必然锁定在以上范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五大政策支柱: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业内观点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宏观支柱政策的引领下,关键的环节在于操作层面的实质性举措。 如何化减过剩产能?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去进行。 戴乐贤认为,通过市场机制使低效企业破产退出和重组,将是改革的重点。刘世锦建议,可考虑由国家层面确定减产能的总量,按现有产能将减产配额分配到各地。同时允许配额交易,优势企业可以不减,并可以购买劣势企业的配额,通过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挤出过剩产能。 如何提升产品品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精致生产、提升产品附加值是关键。这与鼓励创新紧密相连。 当前,我国已经提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加之互联网+、高科技新兴技术等因素,构筑了“传统制造+互联网+创业创新”的叠加优势,将为我国挖掘经济增长“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未来拉动经济发展应在尊重创新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创新环境,通过市场合理试错,提高创新成功的概率;并着力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包括保护产权、稳定企业家和科研人员预期、促进创新要素流动、改造金融支撑体系等。 激发创新与鼓励竞争是相得益彰的举措,这要求进一步放宽准入,既要“放小”,更要“放大”;同时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引入新投资者,鼓励竞争。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表示,政府需要把握供给侧管理的新机遇,为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评级机构穆迪预测,随着创新成为经济转型的主要驱动力,以及持续推进重要的市场化改革举措,“十三五”期间,中国不低于6.5%的经济增速可以实现。 如何降低生产成本?要从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融资成本入手。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认为“这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将打出“组合拳”。专家建议,未来要将结构性减税、推进营改增、减轻企业不合理费用和不合理综合成本等方面的政策空间用足,同时借鉴尝试一些创新模式。例如,全面实行加速折旧政策,一方面相当于减轻企业税负,另一方面促进企业设备更新、扩大投资需求;在一些产业领域,进一步放宽准入、增强竞争性,挖掘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空间。 招银国际投资管理投资董事郑磊建议,或可放宽央行的贴现资产,允许小贷、创新型贷款等打包抵押,使商业银行盘活这些资产得到资金,从而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归根结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旨是畅通资金、人力、技术、土地等要素的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生产效率提升。贾康表示,通过全面改革和理性的供给管理,我国要跑赢危机因素的积累,破解中长期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瓶颈。 “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否定“三驾马车”宏观调控抓手。要解决我国经济转型期结构性问题,宏观调控需要从需求端延伸,对接到供给端,并重点优化供给端的响应机制,塑造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机制,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由此,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宏观调控还应给予需求管理以必要关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仍有空间,可以适当释放新需求,扩大总需求。“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已经明确,市场预期2016年财政赤字率或可达到3%;货币政策在基准利率处于低位之时,启动降息的空间不大,但降准的空间还可利用。 然而,与以往注重需求管理不同之处在于,未来要特别注重通过创造新供给来释放需求潜力和经济活力。无论是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产品品质,还是降低生产成本、鼓励竞争,均是通过调整供给结构,为满足及可以创造新需求的生产能力腾挪空间,并使这些新供给与新需求结合的“混合动能”愈来愈显化,保障稳增长、稳就业、稳价格。 戴乐贤表示,“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正在经济激励措施与持续的改革中实现平衡,中国正在需求侧的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根据人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的预测,“2016年我国实际GDP增速将为6.8%,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涨幅的基准预测为1.7%”。这均在理想目标区间。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本质上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期发展思路。专家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会位于理想的稳定水平。(记者 张欢)

  航天科工20余项技术保障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成功在水电气热、公共交通、公共设施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和领域,根据不同业务特点,加强分类指导,推进具备条件的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购买服务、特许经营、委托代理等方式,鼓励非国有企业参与经营。政府要加强对价格水平、成本控制、服务质量、安全标准、信息披露、营运效率、保障能力等方面的监管,根据企业不同特点有区别地考核其经营业绩指标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考核中要引入社会评价。澳门网站平台12月19日,泰国大城府邦芭茵县清惹克侬火车站热闹非凡,中泰两国国旗和喜庆的红色条幅迎风飘扬,铁路建设机械设备整装列阵。15时,中泰铁路合作项目启动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中国铁路总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中泰铁路合作项目将与中老铁路相连,实现中国与泰国铁路的互联互通,促进泛亚铁路中通道的贯通,构建中国与东盟间安全、通畅的铁路运输网络,发挥铁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服务保障作用,有力推动东盟各国在贸易、投资、物流、旅游、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离仪式启动还有一个小时,现场已人头攒动。中泰铁路合作项目模型沙盘展现了项目建成后,列车穿越隧道、桥梁、山区的图景,人们纷纷在此合影留念。 中泰铁路合作项目由政府主导,双方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是中国铁路走出去模式的又一次重要探索和创新。铁路轨道宽1.435米,总长度为845公里。整个项目分为四段,第一、二段为曼谷—北标府坎桂县和曼谷—罗勇府玛塔卜港,第三、四段为坎桂县—呵叻府和呵叻府—廊开府,总共经过泰国10个府。项目设计时速为180公里,预留时速250公里提速条件,将全部使用中国技术、标准和装备。 泰国交通部部长阿空说,铁路项目启动仪式,是中泰两国合作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庆祝中泰建交40周年的一项重要活动。“泰国政府和交通部一直大力支持与推动中泰铁路合作项目,都希望项目能够快速发展与实现,让泰国与中国南部的铁路线尽快通行,因为这不仅会成为昆明—新加坡铁路线的重要部分,也将为进入东盟经济一体化做好充分准备,为各国经济发展以及民众间交流做好连接的桥梁。”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晓涛表示,合作项目启动仪式的举行,标志着中泰铁路合作取得了实质成果,全线开工的条件更加成熟,进一步增进了中泰双方的友谊。 记者在车站采访的半个多小时里,4列火车从清惹克侬通过。泰国铁路历史始于1893年,当时泰国特许一家丹麦公司经营曼谷至北榄段铁路。如今,120多年过去了,泰国运营的4000多公里铁路中,85%以上还是单轨。 泰国国家科技发展局局长顾问那空·占塔颂对本报记者说,泰国货运列车的时速约39公里,客运列车平均时速也只有60公里。“根据2013年的统计,在泰国交通运输比例中,铁路运输只占1.4%,而公路运输以87.5%的比重占据首位。但是从每吨每公里的运输成本来看,公路与铁路的价格分别为2.12泰铢(1泰铢约合0.18元人民币)和0.95泰铢。”为改变这一局面,泰国政府在国家发展计划中特别强调了要升级铁路系统,中泰铁路合作项目与泰国发展战略正好吻合。 许多人好奇,中泰铁路合作项目启动仪式选择在清惹克侬这个小站举行有何深意?这是一座典型泰式建筑,整体基调以白、紫两色为主,控制办公室和售票厅总共不过20多平方米,火车站中间的走道直通站台。记者在站台发现一个铜质挂铃,用手轻轻拨动铃杆,立刻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当有列车抵达小站时,工作人员就用这种传统方式提醒乘客。 翻开泰国交通路线图,答案就很明显了。拥有5条米轨的清惹克侬站在曼谷以北约50公里处,每天通行18列火车,向北可抵达泰国第二大城市清迈,往东北可去往泰老边境的乌汶府,往南则是泰国首都曼谷。 “那儿以后会修建中泰铁路合作项目的调度指挥中心,用于管理泰国全国的铁路轨道运输。” 索察·温萨是泰国铁路局工程部清惹克侬站质检官,正在监督该站的大规模枕木替换工程。他指向站台不远处,高兴地告诉本报记者:“等中泰铁路项目建成,清惹克侬将成为泰国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一定会给当地百姓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中泰铁路合作项目的启动仪式来之不易,迄今中泰铁路合作联合委员会已经在两国召开了9次会议。去年12月19日,中泰两国总理共同见证了《中泰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今年12月3日,两国政府又签署了中泰政府间铁路合作框架文件,为中泰铁路合作项目早日落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泰国交通部副部长温辛·奇瓦普叻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与航空运输相比,中泰铁路合作项目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实现高效廉价的货物运输。“未来建成的从中国西南地区经老挝直达泰国的交通运输线,将促进中泰老乃至东盟地区的互联互通,不仅中泰两国,其他国家也能从中受益。” 泰国国家铁路公司总裁武提猜·甘乐雅那密告诉本报记者,中泰铁路合作项目最直接的意义是,带动泰国经济迅速发展,最大程度促进泰中贸易往来。“我们希望项目可以在明年5月正式动工。铁路建成后将惠及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市场拓展了,就业机会增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自然会大大提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铁路轨道技术和经验给泰国人吃了定心丸。泰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泰中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阿克绍熙·帕尼桑体验过中国的高铁,她告诉本报记者:“中国许多省份已经开通了高铁,中国铁路在安全性和舒适性上都表现得非常好。” “虽然目前项目进展还存在价格、利率及相关工程细节等问题,但相信通过双方在未来半年的沟通,这些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我对中泰铁路合作项目建设的前景非常乐观。”温辛说。(记者 俞懿春、张志文)

  我国中东部大部迎来一场大范围雨雪天气澳门网站平台云南统一城乡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发放标准

  1月份,我国进出口1.88万亿元,同比下降9.8%。其中,出口1.14万亿元,下降6.6%;进口0.74万亿元,下降14.4%;顺差4062亿元,增长12.2%。剔除价格因素,进出口、出口和进口降幅分别收窄至0.9%、0.5%和1.5%。澳门网站平台中证报:宏观经济向好增强股市健康发展信心_评论

  国务院总理李大大7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严肃整改审计查出问题,确定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决定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在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把旅游业列为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充分说明中央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对于全国的旅游行业,旅游从业者来说,这显然也是一个利好消息。 中国的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从当初的朝阳产业成为成熟产业,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呈现出无限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具体体现在旅游人数持续增加,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旅游产业链也越拉越长等等。而地方政府显然也看到了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所以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这些都为我国旅游业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旅游经济在国家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做好了铺垫,注入了新的推动力。 而旅游业对我们国家还有一个特殊的,在其他一些国家可能没有的意义。那就是起到一个平衡与协调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我国的旅游业以自然山水、风景名胜观光旅游为主,而名山大川,历史遗迹,恰恰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欠发达地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些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也就成为了受益最大的地方,对扩大当地就业,增加财政税收,扩大居民收入,都有着显著的意义。 中央政府显然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特别提到要通过旅游的发展,推动中西部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为此,中西部地区,尤其是那些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时代机遇,抓住中央政府对旅游业给予高度关注与重视的“政策节点”,通过出台地方性政策,进行合理规划,促进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看到了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当然还要看到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弊端。目前国内多数地方的旅游行业,仍旧处于粗放型经济的状态,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景区景点,都仍旧以售卖门票作为旅游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一方面导致近年来旅游门票水涨船高,引来的质疑与不满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对门票经济的过于依赖,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因为很多对门票价格敏感的游客,可能因为门票价格过高而只能放弃了外出旅游的打算。这也就预示着,国内的旅游业,应该尽快完成转型升级,把旅游经济从“门票经济”中解脱出来,从整个旅游产业链中要效益。这不但是旅游业进入更高境界的体现,同时也是旅游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说得更加具体一些,就是需要地方政府和景区景点转变观念,革新思想,既着眼当下,更要放眼未来。通过降低甚至是取消景区景点的门票,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然后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的同时,通过“吃住行、游购娱”来获得旅游收入,发展旅游经济。旅游业要着眼未来,当然就离不开环境的保护,离不开旅游秩序的规范和健康。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旅游市场监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欺客宰客、坐地涨价、强迫消费等旅游市场乱象。(苑广阔)

责任编辑: 布仁巴雅尔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4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揭阳新闻网
中国统计局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东方军事网
网站地图